
“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3月5日,**院总理李强作政府工作报告时为2025年宏观经济政策定调。
“我国经济回升向好基础尚不稳固,需要实施更加积极有为的宏观政策,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作为重要的宏观调控政策,需要在积极发力的同时协同配合,提高调控的前瞻性、针对性、有效性,及时根据形势变化动态调整政策,提升宏观政策实施效能。”邮储银行研究员娄飞鹏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具体来看,今年**两会也延续了**经济工作会议的相关表述。“扩内需、强协同下,货币政策适度宽松仍为大方向。”**民生银行**经济学家温彬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今年政府工作报告进一步明确提出“适时降准降息,保持流动性充裕”,表明在稳内需重要性提升、财政加大发力等因素叠加下,货币政策需继续加码,有望综合运用各类货币政策工具、更大程度发挥政策间合力,共同体现适度宽松基调和支持性立场。
“今年的货币政策在加大总量工具操作力度、保持市场流动性充裕的同时,将更加重视政策的结构性功能。”****经济学家论坛理事长连平表示,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要优化和创新结构性政策工具,更大力度促进股市楼市健康发展,加大对科技创新、绿色发展、提振消费以及民营、小微企业等的支持。“预计将继续创新更多结构性工具,向市场注入更多流动性,为资本市场的发展带来更大、更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将进一步拓展**银行宏观审慎与金融稳定功能,加快改善市场预期,增强稳增长信心。”连平说。
与此同时,财政政策力度明显上升。政府工作报告明确2025年财政赤字率拟按4%左右安排,对应财政赤字规模5.66万亿元,较往年大幅增加。此外,超长期特别国债额度升至1.3万亿元,对“两重”“两新”的支持力度均有增加。中信证券**经济学家明明分析认为,“除了上述政策之外,去年批准的每年两万亿元政府债务置换额度也将在今年落地。秉持着‘出台实施政策要能早则早、宁早勿晚’的原则,预计今年财政节奏将有所前置,支撑年初经济温和回升。”
“4.0%左右的赤字率意味着有更大的财政使用空间,全年一般公共预算支出达29.7万亿元,能够有效提升各项财政措施的落地效率,为有效需求增长注入更多动力。”连平表示,今年财政支出强度明显加大,将很快形成实际支出,进一步支持**重大战略任务和基本民生财力保障,尤其是加大对**建设项目、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教育、医疗、就业等的财政支出力度,提升社会产出与居民收入。此外,5.66万亿元的赤字规模能够实现1.5以上的财政乘数效应,将大幅带动更大规模的银行信贷与社会资本投资,促进有效需求增长。
还有不少专家也关注财政和货币政策协同效应。“2025年将进一步强化货币财政协同。”温彬表示,今年**两会后,政府债发行将加快放量,预计央行会通过买断式逆回购等多种工具保持流动性充裕,并提升流动性调节的精准度和灵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