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内容从信达证券《中美通胀的相似与分化》研报附件原文摘录)
**CPI暂未能实现转正的两个压制。**3月CPI降幅收窄至0.1%,但暂未能实现转正,我们认为这主要有两方面的压制。压制1:消费品价格整体仍较低迷,这是制约当月CPI同比反弹幅度的主要因素。“以旧换新”等政策效应逐渐显现确实对消费品价格有利好,但是从目前的恢复水平来看,消费品价格整体还相对较低。压制2:核心通胀明显回升,但能源和食品成为压制反弹的主要源头。3月CPI环比继续下滑的同时,CPI同比较前值出现回升,这主要是受到翘尾因素的影响。
美国通胀超预期回落的两个动力。美国3月CPI同比2.4%,实现超预期回落,我们认为主要源自两个动力。一半动力在于能源价格深度回调主导通胀下行。受到**油价变动的影响,美国3月能源项价格同比下降,能源项对CPI的贡献减少0.2个百分点。另一半动力在于核心服务价格的明显回落,尤其是住房通胀滞后效应的逐步显现。和**的价格表现不同,美国核心商品价格变动不大,反倒是其核心服务出现了较大回落。
中美通胀的一个相似和两个分化。对比中美通胀的驱动力,不难发现,中美通胀的相似之处在于其共同受到**油价波动带来的能源影响;其分化之一在于**压制其通胀反弹的主力在消费品价格,美国通胀回落的关键动力更多在于核心服务价格。美国核心通胀黏性源于服务业价格,**通胀走低的压力来自工业品价格(PPI连续30个月负增长)。分化之二在于,目前**更期待通胀回升,而美国更期待通胀回落。从当前的水平和中美对通胀的期待来看,中美通胀应向着收敛的方向前进。
中美通胀分化的本质在于,中美通胀差异是“需求过热 供给约束”与“需求** 产能过剩”的结构性矛盾体现。中美通胀的分化,让其货币政策也出现“非同步”。我们认为,从二者通胀的角度考虑,相比于进入低利率,美国或更倾向于维持利率抑制需求以抑制通胀,让二者达到平衡。**的降准降息往往考虑较多,不仅仅是通胀,还需要考虑汇率、系统性金融风险等因素。基于汇率的角度,从外部环境看,之前美联储处于暂停降息的窗口期,如果**单方面降息,可能导致人民币贬值压力加剧。我们认为,二季度开始,外部经贸环境变化之后,**的降准降息可能更快落地。
风险因素:地缘政治风险,**油价上涨超预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