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沪深交易所主板上市公司实现营业收入66.35万亿元,净利润4.95万亿元,展现出主板上市公司的强大韧性。同时,主板上市公司产业结构不断向“新”发展,央国企竞争力不断提升,积极承担社会责任等令人欣喜的变化,也随着数据的披露呈现在人们眼前。
主板上市公司业绩稳健
2024年,沪市主板公司合计实现营业收入49.57万亿元,同比保持稳定;净利润4.35万亿元、扣非后净利润4.14万亿元,同比增长1.9%、2.4%。八成公司实现盈利,四成公司净利润同比增长,230余家净利润增幅超30%,78家扭亏为盈。其中,金融、能源、建筑、交运等上证180公司发挥“压舱石”作用,贡献超八成利润;以汽车、医药生物、智能制造、精细化工为代表的公司净利润三年复合增速达10%,成为抵御外部冲击和经济周期波动的新兴力量。
深市主板公司2024年总市值合计超过20万亿元;合计实现营业收入16.78万亿元,占深市上市公司80.64%;合计实现净利润5989.59亿元,占深市上市公司74.27%。其中,25家公司市值超过千亿元;32家公司营业收入超过千亿元。这些上市公司行业汇聚新能源汽车、大消费、电子信息等支柱产业集群,成为深市主板营收的主要贡献者。
具体来看,2024年,比亚迪实现净利润403亿元,同比增长34%。金风科技实现净利润18.60亿元,同比增长39.78%,公司**风电新增装机容量达18.67GW,**市场份额占比22%,连续14年排名****;全球新增装机容量19.3GW,全球市场份额15.9%,连续三年全球排名**。
央国企保持稳定增长
2024年沪市主板央国企合计实现营业收入40.75万亿元,同比微降1.3%,实现净利润4万亿元,同比增长4.4%,增幅扩大3.5个百分点。其中,**院下属央企增势更加强劲,净利润同比增长5.7%,进一步提升2.4个百分点。在经营业绩稳中有进的同时,央国企强化市值管理,围绕整合优质资产、稳定投资者回报预期、增强市场信心等方面主动发力,截至2024年末,沪市主板央国企境内总市值同比增长20%。
并购方面,2024年至2025年一季度末,沪市主板公司新增并购交易超1500家次,交易金额超1.4万亿元,其中,不乏央国企案例。国泰君安吸收合并海通证券、**船舶拟吸收合并**重工,交易规模均超千亿元;还有湘财股份拟吸收合并大智慧为近年来首单非同控下民营上市公司间吸收合并;**动力拟发行定向可转债并购中船柴油机股权等。
深市方面,2024年深市国企实现营业收入8.04万亿元,较首轮国企改革三年方案前增长37.79%;实现净利润2197.60亿元,盈利公司占比70.18%。同时,深市国有企业共实施8单重大资产重组方案,合计交易金额228.63亿元;推出25单重大资产重组方案,预计交易金额1094.02亿元。例如,中航电测通过向**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发行股份购买其持有的成都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100%股权,实现主营业务优良企业整体上市,提升上市公司市场竞争力,满足装备建设提速增效的发展要求,有效提高上市公司质量。
提质增效激发主体责任
2024年以来,沪市主板已有946家公司披露“提质增效重回报”行动方案,占比近六成,上证50、上证180指数公司覆盖率超九成。此外,沪市主板分红规模再创新高。2024年共有1259家公司宣布现金分红,占盈利公司的比例达93%;分红总额达1.77万亿元,同比增长6%,整体分红比例达39%。一年多次分红也成为新趋势,全年共有366家公司实施中期分红,分红金额达5749亿元。值得一提的是,自2024年9月创设以来,沪市主板披露利用专项**进行回购增持公告205家次,**总额超520亿元。
社会责任方面,2024年,沪市主板共1068家公司单独披露了ESG相关报告,披露率约63%,披露率再创新高,自愿披露的公司增加至861家,837家公司连续三年以上披露ESG相关报告。在ESG理念**下,沪市主板公司多路径践行社会责任。稳就业方面,近三年员工总数整体平稳,平均每家公司提供近万个就业岗位,以GDP占比测算,预计间接带动就业人数超过2.4亿人,占**就业人口比重近三成。保民生方面,50余家农林牧渔、农化制品企业,50余家煤炭、石油、天然气开采炼化企业,70余家电力、燃气公司全力稳产保供,共同筑牢粮食安全、能源安全的底线根基。节能环保方面,报告期内环境保护相关资金投入合计超1800亿元,1300余家公司采取减碳措施,全年二氧化碳排放当量减少11.4亿吨。
深市上市公司在坚持践行社会责任担当上也取得了亮眼成绩。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方面,深市上市公司通过发展自身业务、规范公司治理、提高信息披露质量、履行社会责任等举措,助力推动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目标。2024年共有1313家公司披露了减少碳排放采取的措施和效果,占比超四成。其中,长安汽车坚定“双碳”目标,2024年自主品牌新能源汽车销量73.5万辆,全生命周期减少550万吨二氧化碳排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