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科技部、**人民银行等七部门联合发布《加快构建科技金融体制 **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若干政策举措》(以下简称《若干政策举措》),从创业投资、货币信贷、资本市场、科技保险等七个方面提出15项具体举措,构筑起覆盖科技型企业全生命周期、贯穿全产业链条的金融服务体系。
当前,全球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风起云涌,人工智能、量子计算、生物医药等前沿领域加速演进。我国科技创新正处于从跟跑向并跑、领跑转变的关键阶段,能否构建适配科技创新需求的金融体制,直接关系到我国在全球科技竞争中的成败。经过多年发展,我国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的多元化融资体系正在形成。但是,与科技创新对金融服务的需求相对应,金融供给还存在间接融资与科技创新的风险和收益不匹配、直接融资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不足、政府性资金的投资和担保作用尚未有效发挥、鼓励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的政策尚待完善等短板。
《若干政策举措》的出台恰逢其时,精准锚定科技金融发展中的痛点与堵点,旨在通过多元化的金融工具组合,打通科技创新的“任督二脉”。
一是以创业投资为“先导”,激活创新源头活水。《若干政策举措》直指我国早期科技项目融资难的痛点,将“发挥创业投资支持科技创新生力军作用”列为政策**,提出设立“**创业投资引导基金”、拓宽创业投资资金来源、优化国有创业投资考核评价机制等举措,旨在引导长期资本、耐心资本进入科技创新领域。其中,“**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将促进科技型企业成长作为重要方向,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特别是未来产业,推动重大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另外,《若干政策举措》对“国资创业投资机构按照整个基金生命周期进行考核”的提法,打破了传统短期利润导向的考核模式,为国有资本“投早、投小、投硬科技”扫除制度障碍。此外,《若干政策举措》在鼓励“长钱长投”的同时,也着力打通“退出”堵点,提出进一步优化份额转让业务流程和定价机制,开展私募股权创投基金实物分配股票试点等政策,有利于健全创业投资退出渠道,形成“募投管退”良性循环。
二是优化信贷投向结构,提升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的广度和强度。从政策层面来看,要优化支持科技创新的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具体来看,要发挥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等引导作用,扩大再**额度规模,优化支持范围和流程机制,激励金融机构加大力度支持**重大科技任务和科技型中小企业以及**领域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项目。针对科技型企业轻资产、高风险的特点,《若干政策举措》还明确要建立银行信贷支持科技创新的专项机制,提出鼓励商业银行设立科技金融专门机构,在科技资源密集的地区设立科技支行;鼓励有条件的银行探索较长周期的科技创新**内部绩效考核方案,建立尽职免责机制等举措,这些措施有望缓解科技企业“融资贵、融资慢”问题。
三是强化多层次资本市场支持功能,发挥资本市场支持科技创新的关键枢纽作用。为进一步增强资本市场对于科技创新企业的支持力度,《若干政策举措》提出,要集中力量支持重大科技攻关,优先支持取得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的科技型企业上市融资;持续支持优质未盈利科技型企业发行上市,优化科技型上市公司并购重组、股权激励等具体举措,为科技型企业开辟更广阔的融资通道。在健全债券市场服务科技创新的支持机制方面,《若干政策举措》**提到了建立债券市场“科技板”。近日,**人民银行联合**证监会创新推出债券市场“科技板”,这意味着,对于早期初创企业,头部私募机构可通过发行长期债券引导资金“投早、投小、投硬科技”,解决种子期和初创期企业因高风险难以获得传统融资的问题。成长期与成熟期科技企业则可直接在“科技板”发行中长期债券用于研发投入、并购重组等,弥补传统股权融资周期短、成本高的短板。
四是要推动科技保险产品和服务创新,充分发挥科技保险支持创新的减震器和稳定器作用。当前我国科技保险发展迅速,但受制于产品同质化、风险评估难、服务模式单一等问题,其价值尚未充分释放。《若干政策举措》提出要推动科技保险产品和服务创新,并提出健全覆盖科技型企业全生命周期的保险产品和服务体系,完善产品、服务创新机制和监管激励保障政策;探索以共保体方式开展**领域科技保险风险保障,开展重大技术攻关、中试、网络安全等风险分散试点具体举措,将有助于构建起创新风险“缓冲垫”,增强市场信心。
科技自立自强是一场“马拉松”,金融支持则是沿途的“补给站”。《若干政策举措》为这场“马拉松”注入了新动能。当然,政策落地需要时间,效果显现也非朝夕之功。下一步,需尽快出台配套细则,及时调整政策偏差。更重要的是,要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社会氛围,让金融资本真正成为科技创新的“合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