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10月,**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在金融街论坛发言时表示,宏观经济政策的作用方向应从过去的更多偏向投资,转向消费与投资并重,并更加重视消费。5月9日,央行发布的《2025年**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以下简称《报告》)设专栏强调“持续完善金融服务 支持提振和扩大消费”,体现了宏观政策更加注重促消费。
“当前,我国**消费支出占**生产总值(GDP)的比重相比美日等**还较低,提升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有较大潜力。”业内专家对《金融时报》记者表示,面对外部冲击,有必要将促进消费置于更加优先的地位。从金融领域可以看出,我国消费金融服务体系已较为完善,金融机构围绕不同消费场景创新推出多元消费信贷产品和服务模式,有效激发了市场活力。
不断优化创新 聚焦**场景做好信贷支持
“提振消费是扩内需、稳增长的关键点,是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业内专家表示,当前,围绕汽车、家电等商品消费和服务消费等多领域融资需求,金融机构已构建起较为**的消费**产品体系和服务模式,能够较好地满足居民差异化消费需求。
例如,消费贷覆盖面明显提升。近年来,消费金融的服务主体和产品类型进一步丰富。除信用卡和各类消费贷外,汽车金融公司的车贷、消费金融公司的大额消费贷以及互联网金融平台的现金贷等也较为普及。
与此同时,消费贷利率持续下降。“近年来,随着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力度加大,**利率明显下降,消费**利率也随之下行。今年以来降幅更为明显,有利于提升居民消费能力。”业内专家表示,在全球范围内,我国消费贷利率也处于较低水平。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数据显示,目前美国消费贷利率约12%,远高于我国。
“这些与当前宏观经济发展特点相匹配。”业内专家表示,2024年底召开的**经济工作会议把“大力提振消费、提高投资效益、全方位扩大**需求”放在**任务的**。随着居民收入提高、财政政策扩大消费补贴支持、社会保障更加完善,各方面政策协同发力,将更好释放消费潜能。同时,合理适度优化产能也是促进物价合理回升、企业效益合理增长的重要举措,长远看有利于实现宏观供求平衡,促进经济良性循环,改善社会预期。
下一步有哪些**场景可以持续优化?对此,业内专家建议,金融机构应找准支持消费的着力点,围绕**场景、**战略、**人群发力,实现消费**增量扩面、提质增效,提升消费信贷可持续性。例如,深度整合信贷服务与消费场景,**围绕以旧换新、智能产品、冰雪运动等新消费场景,研究推出有针对性的金融产品,或聚焦**战略导向做好信贷支持。推动消费信贷与绿色转型、乡村振兴、科技创新等战略融合,充分挖掘新能源汽车、绿色智能家电下乡、高科技研发等消费新增长点,释放消费潜力。
同时,业内专家也提示,要增强消费信贷的可持续性。对于个人来说,过度负债不仅可能导致征信记录受损,还可能因信用评级下降被迫转向高息**维持,**陷入以贷还贷的恶性循环。对于金融机构来说,个人过度负债也会造成不良上升,影响金融资产质量和经营的可持续性。因此,建议金融机构根据客户需求和风险特征进行产品创新和差异化定价,帮助有消费意愿、有还款能力的客户提升消费品质,同时明确提示借贷风险,引导消费者根据自身财务状况适度借贷。
推进支付便利化 从能消费到“好消费”
要做好金融支持消费,不仅要让百姓能消费,也要让其能够方便消费,构建**、便捷的支付生态是重要一环。
过去一年,推进支付便利化工作始终在有条不紊地进行。2024年3月7日,国办印发《关于进一步优化支付服务提升支付便利性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支付便利工作提出了明确而**的要求。
此后一年多时间里,按照《意见》有关要求,**人民银行与文旅部等部门通过联合发文或出台工作方案,细化配套措施。同时,加强和地方政府的协调,推动出台省级工作方案,构建便利化工作的“四梁八柱”,形成了支付服务供给方和需求方相互配合、共同推动的立体化工作局面。
目前,在各方配合推动下,支付便利化工作取得了积极的成效。移动支付接受度大幅提升、境外来华人员支付更加便捷、现金使用环境不断优化改善、支付便利化宣传持续强化……外籍来华人员、老年人等群体可以灵活地选择银行卡、现金、移动支付等多样化的方式在各类场景进行支付,支付的便利性明显提升。
业内专家建议,下一步,可聚焦食、住、行、游、购、娱、医等消费场景,持续推进支付便利化建设,提升境外来华人员支付服务便利性。此外,针对**群体,持续优化高校**生、新市民、自由职业者等群体的金融服务,为更多消费者提供**、便捷的消费支付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