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2025年,金融监管坚持“长牙带刺”,对银行等金融机构的监管力度不减。
《金融时报》记者梳理相关数据发现,截至4月末,**人民银行、金融监管总局以及**外汇管理局共对银行业金融机构(包括各分支机构)开出727张罚单,涉及商业银行主体超300家,被罚没金额达到5.62亿元(按处罚公告日统计)。
在业内专家看来,强监管、严监管态势将进一步持续和深化,金融管理部门将按照**金融工作会议要求,深入实施“五大监管”。“严监管将会促进金融行业更加规范化、透明化,推动金融机构提升风险管理能力,有利于保护投资者权益,增强市场信心。”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专家、主任曾刚表示。
此外,记者注意到,金融监管总局4月份公布的2025年规章制定工作计划中,提到修订《**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行政处罚办法》,并包含制定《金融机构信息披露管理办法》等9部规章,释放出加快补齐制度短板、**提升监管执法效能的信号。
透视727张罚单
总的来看,今年以来金融管理部门对银行业金融机构与相关从业人员的监管力度不减。截至4月末,相关主体共收到罚单1916张,其中机构收到罚单727张。
从机构类型来看,各类商业银行都有涉及。从罚单数量看,中小银行尤其是农村金融机构被罚次数整体较高。今年前4个月,农商行、农信社、村镇银行分别被开出罚单216张、32张和100张,涉及被罚没金额共计约为2.12亿元。
国有大型银行共收到罚单203张,数量较多,涉及金额1.56亿元。股份制银行收到107张罚单,涉及金额1.35亿元。城商银行收到罚单56张,涉及金额4231万元。
此外,今年前4个月,3家政策性金融机构共被罚没855万元,收到的13张罚单几乎**涉及信贷业务违规。4家外资银行被罚款201万元,涉及同业、外汇等业务违规。民营银行中,上海华瑞银行因为绩效薪酬管理不到位、向关系人发放信用**、违规少提减值准备等12项违规事由被金融监管总局上海监管局罚款680万元。
从单张罚单金额来看,前4个月超过百万元的罚单共有111张。其中超九成金额在300万元以下,年内至今有5张罚单超千万元。
其中,多数大额罚单由**人民银行开出,具体违规事由主要涉及账户管理领域。**息显示,部分银行因违反银行账户管理规定,未按规定报送大额或可疑交易报告,未按照规定履行客户身份识别义务,与身份不明客户交易或开设匿名、假名账户等多项事由受到处罚。
2025年1月1日起,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反**法》正式施行,从内控制度、客户尽职调查、**风险管理、可疑交易报告、资料保存等方面对金融机构反**义务进行了完善。**人民银行召开2025年反**工作会议也提出,要不断完善反**调查和监测分析工作机制,扎实推进打击**违法犯罪活动。
此外,从趋势变化来看,企业预警通数据统计显示,今年一季度,被处罚的283家银行总计被罚没4.97亿元,与2024年一季度相比,受罚机构数量减少约26%,罚单总数同比下降约20%,被罚金额同比基本持平,**程度上反映出银行展业更趋规范,监管部门对金融机构的严监管态势持续。
“双罚制”下同步追责成常态
除了机构层面的处罚,记者梳理罚单发现,金融管理部门严格落实“双罚制”,加大了对金融从业人员个人违规处罚的力度。
企业预警通数据统计显示,今年前4个月,**人民银行、金融监管总局以及**外汇管理局共开出1189张个人罚单。这一数字高于机构收到的罚单总数。这是由于一张机构违规罚单的多位相关责任人,都会收到警告或被处以相应的罚款。
其中,87名银行从业人员受到禁业处罚。从公布的处罚原因来看,多数涉及**管理不审慎、**资金被挪用等**“三查”问题。
对此,招联**研究员董希淼分析称:“从近年来金融管理部门监管处罚特点来看,既处罚违规机构、又处罚相关责任人;既处罚总行,也处罚分支机构。而且,对个人处罚中,针对负有管理责任的管理人员、直接责任人以及经办人员,区别不同岗位性质和责任,分别处以不同的罚金,以及做出限制或禁止相关人员从事金融业务等处罚。这种‘双罚’的方式能更好地增强监管行政处罚的威慑力和针对性,提升处罚的震慑效果,推动金融机构和从业人员勤勉尽职,增强合规意识,加强风险管理。”
在此背景下,金融机构也更加重视内部合规管理。“合规考核已经融入我们的业务KPI考核之中。”一位股份制银行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在业内人士看来,金融机构规范发展、金融风险防范和构建良好金融发展生态,离不开强**的监管。而监管加大对相关责任人的个体处罚力度,就是敦促金融从业人员加强个人行为规范约束,对金融从业队伍素质和合规意识、从业规范性提出高要求,也有助于推动金融机构完善内部治理,压实主体责任,培育依法合规开展业务的企业文化。
从罚单中也可以看到,当下内控合规正成为监管**,金融管理部门正通过穿透式检查揭示金融机构深层次治理问题。在董希淼看来,金融机构要建立健全**风险管理制度,坚持合规经营,培育合规文化,引导员工增强合规意识,不断提升合规经营管理水平,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保护金融消费者、股东、客户、员工等利益相关方的合法权益。
信贷业务与内控合规受**关注
从机构受罚原因来看,信贷业务违规、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违法违规、账户管理及风险控制违规等成为银行业金融机构的主要违法违规事实,其他违规事由包括支付结算、票据、代销等业务违规。
内控合规领域成为监管**。今年以来,多家金融机构因公司治理失效、制度执行不力等问题被处罚。例如,上海农商银行因涉及18项违法违规行为被罚款860万元,违规行为包括高管未经任职**许可即履职、个人**风控缺失、未对集团客户授信统一管理等。
信贷业务违规行为依然频发,主要涉及**“三查”不到位、违规放贷、贷后管理不到位、违规处置不良资产等问题。企业预警通数据统计显示,前4个月中,涉及信贷业务违规的罚单数量高达876张,比例近半。例如,在金融监管总局辽宁监管局开出的一张罚单中提到,机构违规事由是“违规发放房地产开发**和个人住房按揭**,严重违反审慎经营规则”。
“信贷业务是银行最基本的业务,笔数较多,办理**,流程较长,的确比较容易触及合规方面问题。而且,对银行而言,**资金用途、流向的监控是一个老大难问题。”董希淼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总体而言,监管部门对相关违规行为进行处罚,有助于银行树立审慎经营理念,依法合规发展业务,更有效地防控信用风险。
如何进一步加强信贷业务合规管理?董希淼建议,金融监管部门借助科技手段,构建覆盖全行业的信贷资金流向监控系统,提升**用途监控的能力和效率。此外,要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提高借款人编造**资料、挪用**用途的违规成本,建立挪用**黑名单等制度,从源头上遏制信贷环节违规。
当前,金融机构普遍重视筑牢贷前审核“**道防线”,严格抓**“三查”工作,在**发放阶段也注重规范操作流程;聚焦贷后资金管控,部分银行统筹建立健全贷后资金管控协作机制,加大金融科技手段运用力度,打破不同分行各管一段的管控“壁垒”和信息“孤岛”,防止出现管控“断点”。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伴随着2024年****对金融业增加值的季度核算方式进行了优化调整,以及金融管理部门对信贷的关注从总量提升转向结构优化,虚增存**规模等问题出现**有所**。伴随着监管制度的日益完善和监管科技水平的精进,机构的合规管理水平提升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