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5日,“互换通”迎来了启动两周年。
“‘互换通’机制为境外投资者提供了便捷的利率风险管理工具,有助于提升人民币资产的配置价值,推进**债券市场的**化进程。”彭博大中华区总裁汪大海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两年来,参与“互换通”的境外投资者数量持续增加,投资者的地域分布也更加多元化。随着“互换通”机制安排的不断优化,交易活跃度有望进一步提升。
中银香港副总裁徐海峰则把“互换通”比喻为一条互联互通的高速路。“‘互换通’是互联互通机制**延伸至利率衍生品领域的成果,有助于境外投资者控制利率波动风险,**融资成本,更重要的是,带来了**对手方清算机制的突破及创新,更有效提高结算效率和资金使用效率。”徐海峰表示,“互换通”通过**电子化交易和紧密衔接的交易清算环节,为内地和境外投资者搭建起了一条利率衍生品市场互联互通高速路。
规则不断优化 更好满足人民币利率风险管理诉求
“两年来,‘互换通’的发展满足了境外机构投资者对于人民币利率风险管理的诉求,投资者参与数量与交易量上升,并对境外机构增持人民币债券资产形成利好。”中信证券**经济学家明明对《金融时报》记者表示。
工银****经济学家程实表示,在“互换通”开通之前,境外投资者只能利用境外的金融工具对冲境内的利率风险,但这些境外金融工具并不能与境内的利率风险**匹配,流动性也相对较差,影响了对冲的效果。“互换通”开通后,合格投资者可以在不改变常用的交易及结算习惯的前提下,更便捷交易及结算境内人民币利率互换产品,更有效地对冲利率风险,从而**利率波动对他们持有债券价格的影响。
“‘互换通’打消了境外投资者投资境内债市的一大顾虑,吸引了更多境外投资者积极参与境内债券市场。据港交所数据,今年一季度,‘互换通’平均每日结算金额达248亿元人民币。”程实补充道。
《金融时报》记者梳理发现,“互换通”也经历了规则的优化升级。
2023年2月17日,**人民银行发布了《内地与香港利率互换市场互联互通合作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初期开放北向互换通下的利率互换产品,实行额度管理等。
2023年4月28日,**人民银行发布公告表示,为规范开展内地与香港利率互换市场互联互通合作相关业务,保护境内外投资者合法权益,维护利率互换市场秩序,**人民银行制定了《内地与香港利率互换市场互联互通合作管理暂行办法》;2023年5月15日,“互换通”正式鸣锣上线。
2024年5月13日,**人民银行公布了“互换通”机制的优化措施。包括丰富产品类型,推出以**货币市场结算日为支付周期的利率互换合约;完善配套功能,推出合约压缩服务及配套支持的历史起息合约,便利参与机构管理存续期合约业务规模等内容。“优化措施推动‘互换通’更加与**主流交易品种接轨,更好地满足了投资者多样化风险管理需求,同时进一步**了对参与者资金占用和使用成本。”程实表示,这一优化有助于活跃“互换通”交易,更好发挥其管理利率风险的作用。
业内期待“互换通”进一步拓展
当然,“互换通”业务还有一些有待优化的空间。明明表示,当前仍需在监管协调、市场流动性、技术对接、法律合规等方面进一步优化举措,如在推动监管协同与规则互认、适度放宽合格境外机构准入、优化两地技术基础设施等方面进一步改进。
对于“互换通”的进一步拓展,市场同样**期待。程实告诉记者,“互换通”进一步拓展到南向通,也有助于优化相关机制,完善债券市场双向开放,推动资本双向流动,进一步扩大内地金融高水平双向开放。
从北向通到南向通,这一发展思路亦有先例。回顾债券通的双向开放历程,也是2017年7月率先启动债券通北向通,经过4年多实践,证明这套机制已经成熟、运行稳健后,2021年9月债券通南向通启动。“债券通南向通启动以来,内地投资者可以参与到香港的债券市场,投资包括当地、中资企业,还有**机构和企业的债券,在币种方面也更多元化,除了人民币债券以外,也有港币、美元和欧元的债券。”程实谈道。
但他同时提示,对内地投资者而言,投资境外债券将面对更为复杂的投资环境,特别是相对人民币而言,其他货币和利率的波动性可能更大。
**债券市场**吸引力不断增强
实际上,在“互换通”推出的两年里,**投资者的参与不断深入,对于使用衍生品管理利率风险的需求不断增加,**债券市场**吸引力不断增强。
数据显示,截至4月15日,共有1160余家境外机构进入我国债券市场,涵盖了70多个**和地区的主权类机构和商业类机构,持有债券总量4.5万亿元,较2024年末的持仓量增加了2700多亿元。境外机构积极来华发行熊猫债,累计发行量超过9500亿元。
这表明投资者越来越看好**市场。“近年来,**债券市场的持续开放吸引了众多境外投资者,外资持有**债券的规模不断扩大。”业内专家如是表示。
程实对《金融时报》记者表示,**经济潜在增速约5%,显著高于欧美等主要发达经济体,为全球资本提供了更具前景的回报基础,加之我们的宏观调控空间的比较优势,不**能力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同时也有空间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经济环境具备更高的稳定性与更好的可预期性,“增长可持续”与“波动可控”之间实现了较好的平衡。
经过多年发展,**债券市场总规模已达到183万亿元人民币,位居世界第二。近年来,**人民银行会同各方积极推进债券市场对外开放,推动内地与全球债券市场互联互通,推动人民币债券成为离岸市场的合格担保品,持续优化**债券市场投融资环境,成效显著。
特别是2019年以来,我国债券先后被纳入彭博巴克莱、摩根大通、富时罗素三大**债券指数,近年来权重逐步提升。当前,**国债和政策性金融债在彭博全球综合指数中的权重已达到9.7%,较4年前提升了3.7个百分点,2024年11月超过日本,升至全球第三。此外,**国债在摩根大通全球新兴市场政府债券指数中的权重为10%,**国债在富时罗素国债指数中的权重也已达到10%,是最初预计的两倍。我国债券在摩根大通全球新兴市场政府债券指数已达到国别**权重,在其他指数中的权重也超过纳入时的预计权重,这也为我国债市引入了数千亿美元的跟踪指数资金。
**债券市场的对外开放仍然有很大的空间。数据显示,目前境外投资者持债量占比**2.4%,与发达经济体和部分新兴市场经济体相比,还处于比较低的水平(其中,境外机构持有的我国国债约2万亿元,在国债总托管量中占比5.9%)。
“展望未来,支撑境外机构持续增持人民币债券资产的积极因素更多,外资中长期有望保持目前的增持趋势。”业内人士称,下一步,**人民银行将继续坚定不移推进**债券市场高水平对外开放,深化拓展境内外债券市场互联互通,持续优化投资环境,吸引更多境外投资者特别是长期投资者投资我国债券市场。